“中药”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内涵,随着中医药理论实践的发展,其内涵不断得以丰富,形式不断得到拓展。汉代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“中药”主要用作药物的分类标准;20世纪初,“中药”是针对我国传统药物的一种称谓;目前,根据《中医药法》,“中药”是指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药的统称。
三、发展历程
综观我国药物发展历程,可以看到其发展轨迹基本上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,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发生发展,并与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、经济、科学、文化密切相关, 是系统的、科学的实践经验的总结,是一个伟大的宝库。
(一)历代本草和药物专著。历代学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继承发展,提炼总结使得药物品种、法治等日益丰富,并著之于文献,即历代本草中。到清代,经著录的本草古籍达1000余种,保存至今的也有400余种。
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作为最经典之作,为后世药学理论发展奠定基础。魏晋以来,本草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。如《雷公炮炙论》是我国药学史上最早的炮炙学专著;《本草经集注》丰富临床用药内容,初步确立综合性本草模式。唐代在全国药物普查基础上修撰的《新修本草》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,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,比欧洲《纽伦堡药典》早800年。宋代由国家组织撰修、雕版印刷《开宝本草》《嘉祐本草》等,使本草规范得以准确地广泛传播;《证类本草》囊括北宋以前的本草资料,被视为本草典籍承前启后的传世之作;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方制剂规范,收载大量方剂和制法;金元时期,张元素的药物专书《珍珠囊》开创以讨论药性、注重临床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本草体例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的《本草纲目》内容丰富、取材广泛、考订详明、标纲立目、分类先进、体例严谨,成为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。清代赵学敏编著的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新药和民间用药,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内容。
此外,在我国古代还有炼丹、炮制、食疗、药用植物等方面的专题著作。如《周易参同契》《抱朴子》,是早期炼丹术的代表作,表明当时在化学制药方面已趋于领先。《雷公炮炙论》《雷公炮炙药性赋》《本草蒙筌》《炮炙》《修事指南》等对后世炮制都很有影响。《食疗本草》对食物治疗、食物鉴定颇有发挥;《饮膳正要》记载了少数民族食疗经验,并记述了蒸馏制酒法;《南方草木状》《本草原始》《植物名实图考》等,偏于药用植物来源、药材鉴别,真伪考订。同时,还有《履巉岩本草》《滇南本草》等一批记载地区药物的本草专书。
(二)收载药物。历代本草和药学专著对药物发展各有贡献,收载的药物不断增加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载药365种,《本草经集注》载药730种,《新修本草》载药850种,《本草拾遗》增收《新修本草》未载之药692种,二者合计1542种,《本草纲目》收载药物已达1892种(其中植物药计有1094种,动物药443种,矿物药161种,其他类药物194种)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《植物名实图考》等又广补前人所未载之药。至此,见于药物学著作记载的药物数量已达2800多种。
(三)制药技术的发展。我国古代中药具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和丰富的用药形式,制药技术较为发达。
1.对于药物剂型而言,古代就有药性决定剂型、从临床用药需求选择适宜剂型的论述。早在商代就有汤剂使用记载,战国时期《五十二病方》记载有丸剂、洒(散)剂。该时期丸剂最为常用,出现有以酒、醋、油脂制丸的技术;《内经》有汤剂、丸剂、散剂、膏剂、酒剂的记载。
汉代张仲景在“因病制剂”的原则指导下创制了各种药物剂型,其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中记载有煎剂、丸剂、散剂、酒剂、坐剂、导剂、含化剂、滴剂、糖浆剂、软膏剂、洗剂、栓剂等十余种剂型。
晋代《肘后备急方》记载有黑膏药、干浸膏、浓缩丸、蜡丸、熨剂、尿道栓剂等剂型,并首先使用“成药”这一术语,并有专章论述。唐朝《千金要方》《千金翼方》所载“紫雪丹”“磁朱丸”“定志丸”等中成药至今仍在沿用。
宋朝是我国成药大发展时期,设立有专门的制药、售药机构(和剂局、惠民局)。同时期编著的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收载了大量的方剂及其制备方法,其中成药775种,方剂791首(按剂型分,丸剂290方,汤剂128方,煎剂2方,煮散剂26方,散剂233方,膏剂19方,饼剂4方,锭剂2方,砂熨剂4方,丹剂77方,粉剂1方,其他剂型5方),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。
文章来源:《药物分析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ywfxzz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7/1135.html
药物分析杂志投稿 | 药物分析杂志编辑部| 药物分析杂志版面费 | 药物分析杂志论文发表 | 药物分析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药物分析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